台灣未來能源的新主力就在海上!今年台灣已有3座離岸風場正式完工,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首期也已完成競標,創下雙重里程碑。台灣唯一本土開發商台亞風能除已取得首期得標權利,更展望2024年後水深超過70米之深海區域,投入深耕浮動式風電技術,並呼籲政府鼓勵多元技術在台生根。
「台灣作為海洋國家,未來再生能源的希望也在海上!」台亞風能總經理劉弟勇指出,台灣離岸風電開發已逐漸進入收成期,除擺脫疫情對海事工程衝擊,風場逐步完工外,也已完成首輪區塊開發競標。
而目前台灣風場逐步釋出,除較淺海區域,未來離岸風電業者也將挑戰開發水深超過70米以上的深海區域;原來固定式工法將不適用,需仰賴浮動式技術克服水深限制。劉弟勇也透露,台亞目前已投入耕耘此技術。
浮動式風場可克服未來水深限制
而浮動式風場如何克服水深限制?劉弟勇說明,固定式風機的原理如同建築,基樁固定在海床上,並支撐風機豎立在海上。而浮動式風機則是由具有浮力,漂浮在海上的「浮台」支撐,如同一艘穩定的船舶,底部再以繫纜等系統錨固在海床上。
劉弟勇也解釋,為因應不同海氣象條件,浮台設計目前相當多元。設計商運用不同的穩定及繫泊技術,以適應不同海域條件、風機大小,浮台技術正是各家獨門訣竅。他強調,目前全世界共有高達20到80多種設計,常見的也有5到6種之多;台亞投入深耕的技術,在台灣目前也相當獨到。
而為支持新技術發展,經濟部去年已公佈「離岸風電浮動式示範計畫」,預計今年確定具體措施,讓想投入浮動式技術的開發商,有在台灣海域測試先進技術的機會。
劉弟勇特別說明,此計畫重要性在於針對尚在發展階段的浮動式,給予國家具許可性質的支持。由於海域是國家所有,試驗技術及建設風場都需取得許可;而示範案讓業者能先行以小規模、具彈性、先併網的方式,測試前瞻技術在台灣海域的耐海性及對發電效率影響,為下階段大規模開發奠定基礎。
目前示範案難讓各國技術進入台灣
不過目前示範案僅限3家開發商入列,劉弟勇也呼籲政府能夠不限家數,讓國際上更多元的技術能夠進入台灣;政府也能比較、測試何種技術在挑戰嚴苛的台灣海域最為適用。
他強調,目前國際通用的浮台種類早已超過3種,沒有任何一種在台灣海域測試過。而浮台技術多半具有專利,如能開放多家進入,才可能多元測試,讓未來商業式開發契機不僅集中在某項專利,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。
而目前政府也擬以躉購費率支持浮動示範風場,家數過多是否將影響政府支出?劉弟勇指出,目前示範風場單個上限為12座浮台,讓開發商能測試矩陣對發電效率影響。但目前浮動式成本仍相當高昂,縱有躉購費率也是「做一支賠一支」;並非所有開發商都需測試矩陣,他認為以目前台灣海峽情況,也應先測試浮台的耐受性與效率。
他建議政府可在補助規模不變的情況下,放寬目前對家數及支數下限的限制,增加整體示範案制度之彈性,即可在同樣的資源挹注下,達到多元測試效果。
小規模多元測試是先進做法
劉弟勇也說,小規模多元測試技術的作法,也與英國、日本等浮動式先進國家軌跡相同。他舉例,如日本的福島希望計畫,就是3座各不同形式的浮台;英國、挪威也是從少數浮台試驗不同技術為主軸,在確定風波流等條件並充實國內數據後,才逐步推進較大規模風場。目前已設置的最大風場約為5座左右。
而對是否看好浮動式風電,劉弟勇也明確表示「浮動是離岸風電未來的希望」。他強調目前全球能源價格高漲,離岸風電已成為台灣最佳抗通膨標的。如能掌握浮動式技術,將更能確保未來開發機會不受全球局勢變化影響,更能進一步達成2030年總體風電13GW之減碳目標。
+886 2 2700 8588